時間: 2015-12-29 瀏覽人數(shù): 905
國外世界500強或美國500強掌門人、硅谷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、哈佛的教授、麥肯錫的顧問、商學院院長多是印裔;在硅谷,印裔就業(yè)人口6%,但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占16%;美國的高科技企業(yè),大體結構:中國人為基層,印度人中層,本地白人為高層;美國印裔只占1%,但在大公司的高管人數(shù)僅次于美國本土白人,遠超過華裔。
印裔群體的成功遠超過了華裔群體的成功,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與華裔比較來看,我們可以從以下16個方面來分析,可以明確地看到印裔的成功不是偶然的:
1、硬件相同:人以類聚、物以群分,華裔無論從體型體態(tài)、還是膚色,與美國主流人群差距都比較大,接納難度自然大一些;印度人雖然非常黑,和黑人不分上下,但種族依舊是白種人,被美國以白人為主體的主流社會自然接受度更高。
2、思維相似:印度曾受到英國190年的殖民統(tǒng)治,英語也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,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習慣于使用英語交流,更重要的是,他們懂得用英語來思考,精英階層西化程度高。
3、性格接近:印度人開放熱情的性格和崇尚個性使得他們更加適應歐美文化,印度人能歌善舞,從小生活在大家庭里,容易養(yǎng)成外向和熱情的性格,印度人平時就喜歡侃大山和辯論,也使得他們大多巧舌如簧,口若懸河,這些都助力他們在職業(yè)生涯中更加融入公司和團隊。
4、喜歡交際:印度人十分重視感情的維系,即使平時無事,他們也愿意約朋友和客戶喝喝茶,或者是一起去酒吧聊天,天生樂觀的印度人十分幽默,一些看似挖苦和諷刺的自嘲,往往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使得他們在社交上游刃有余。
5、抱團文化:強烈認同自身族裔,重視本族裔的團結互助是印度人成功的重要因素,印度裔精英階層,很注意幫助本族裔,一個印度經(jīng)理如果站住腳,在招聘,工作安排上會刻意提攜本族裔的人,很快就會有一批印度手下,被提攜的人也如此炮制,這樣藤藤蔓蔓,形成各種團隊,自然在管理職位往上走的時候有更多的競爭力。
6、教育國際化: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,由印度理工學院等知名學府向歐美輸送大量技術人員,印度商學院教育很早就與國際接軌,印度管理學院(IIM),早在20世紀50年代,在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的幫助下成立加爾各答分校,在60年代又與哈佛商學院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立印度管理學院艾哈邁達巴德分校。
7、長遠的職業(yè)規(guī)劃:事業(yè)雄心決定了印度經(jīng)理人在跨國企業(yè)的職場上走得更遠,各國在美國的移民群體當中,印裔平均收入最高,在優(yōu)越的經(jīng)濟條件之下,這些印度裔經(jīng)理人仍是不滿足現(xiàn)狀,寧愿自己合租擁擠的公寓樓,花錢去上MBA,不斷“折騰”,甚至很多高級經(jīng)理人辭去工作,自己創(chuàng)立公司。
8、善于妥協(xié):印度高管最為重要的特質在于善于領導和管理不同政見的人,印度高管從小生活在多民族國家,從小就擅長辯論,擅長處理與自己意見不同人的關系,熱衷于表現(xiàn)自己的觀點,同時也更善于接納不同意見的人。
9、成長環(huán)境:印度國內(nèi)特殊的社會環(huán)境還讓這些印度裔高管具備了一些與生俱來的天賦,文化具有極強的多樣性,這使得印度人接受和融入全新的環(huán)境更迅速,而且印度的官僚體系是世界上最腐敗、最低效的體系之一,印度商人長期浸淫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里,自然精通“Jugaad”(印度俗語,意為“隨機應變,想盡辦法達到目標”)的奧義。
10、謙遜作風:出生卑微決定了他們的管理風格不像蓋茨、鮑爾默、喬布斯或佩奇那樣強勢,而且他們更善于化解沖突,微軟的納德拉總是穿著同樣的服裝,總是迅速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道歉,他在行業(yè)內(nèi)以“合作性和老好人式的管理風格”而著稱,這與他的前任、以好斗和鐵腕著稱的鮑爾默大相徑庭。
11、印度式管理:印度高管傾向于參與式管理,喜歡和下屬建立非常深遠的關系,這種管理藝術可能來自于印度古老的學徒傳統(tǒng),在上下級之間會建立情感紐帶”,印度裔高管的風格,上級會非常真誠地替下屬考慮,兩者之間往往會建立極強的忠誠感,甚至超越了薪水回報”。
12、生態(tài)圈:印度裔在硅谷創(chuàng)造出了一個良性發(fā)展的印度圈生態(tài),包括引薦人脈、設立天使投資,專門幫助初來乍到的印度創(chuàng)業(yè)者,當?shù)谝淮韫鹊挠《纫泼癯晒Υ蛩槁殬I(yè)上的玻璃天花板后,他們還決定要從此互相扶持著前進,他們意識到后來者將面臨同樣的困境,要想突圍,只有抱團;由前人來為后來者打破更多障礙,提供更多經(jīng)驗,開啟機遇之門。
13、愿意外派:印度國內(nèi)機會少,印度人遠比中國人更愿意到別處去工作,而中國人在國內(nèi)有更多的機會和不錯的薪水,往往不愿意背井離鄉(xiāng)出去闖蕩;中國主管職位(director)的年薪已經(jīng)達到13.1萬美元,幾乎與日本并肩,比印度更是高出三倍;印度這種層次高管的平均年薪只有3.5萬美元;中國大陸的高管薪資水平僅比美國低五分之一,比韓國和臺灣都要高。
14、美國傾向:印度即使發(fā)展也不會對美國構成地緣政治上、經(jīng)濟上、軍事上等方面的威脅,因此印度裔在美國高科技、金融、商貿(mào)、教育等領域,尤其在涉及或可能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,擔任高端職務,自然更令美國人放心。同樣條件下,美國對印度裔傾向為印度裔領袖級人物的出現(xiàn)提供了土壤,比如,專門引進高科技人才的H1-B(外籍專業(yè)技術人員)簽證中的絕大多數(shù)被印度人分享。
15、管理層控制:美國500強多為小股東管理層控制模式,沒有控股老板,在這種模式下,成為企業(yè)高管的支持更多來自企業(yè)內(nèi)部的各個層級“群眾”的意見,印度人的平衡、妥協(xié)能力優(yōu)勢就可以充分發(fā)揮;而大股東控制模式,老板最看重的還是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的工作實效與業(yè)績,成為高管的支持更多來自“大股東”,印度人那一套在印度的家族企業(yè)和中國的民營企業(yè)就不會有那么好使。
16、做人底線低:印度人不講面子,因此少了自傲、狹隘、固執(zhí)等自念情結,顯得從容而謙虛,更加能“忍人之所不能、容人之所不能容”,有了更宏大的胸懷,這是成為管理者的最基本素質。
從上述眾多的客觀與主觀條件來看,印裔群體在美國取得的成功遠遠超過華裔群體是必然的。
圖1:印度裔與華裔成功要素的比較
從競爭手段來看,在民主、自由、平等的美國信仰中,崇尚競爭的美國文化還是處于相對公平的自然競爭狀態(tài),但印度裔用抱團的辦法,首先在局部行業(yè)或企業(yè)打破了美國自由、自然競爭的平衡,把競爭變得不平等了,自然取得競爭優(yōu)勢,然后又把這種優(yōu)勢逐步擴展開來,涉及到更多行業(yè)或企業(yè),形成了更大范圍的不公平競爭,我們相信,隨著時間的推移,印裔的這種薇甘菊(植物殺手,群落寄生在喬木或灌木,讓宿主無法吸收到陽光而枯死)玩法優(yōu)勢也會越來越明顯,讓個體自由、自然競爭的少數(shù)族群處于劣勢,將會取得更加耀眼的成功。
曾經(jīng)有研究報告稱,改革開放后的高考狀元,沒有人成為行業(yè)狀元或學術帶頭人,沒有人在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教育等行業(yè)成為拔尖人物,其中相對一部分狀元跑到以美國為主的國外去了,也鮮有大成功者。為什么呢?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,古今中外,概莫能外,而且世界早已進入大協(xié)作時代,單打獨斗已經(jīng)過時,進入價值鏈甚至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競爭。
人的成功究竟靠什么呢?當然靠智慧,什么是智慧?估計100人有100個答案,個人認為,智慧=4Q=IQ EQ AQ
EQ,在大協(xié)作時代,大成功需要團隊共同來完成:
IQ(Intelligence Quotient)智商:對事物的理解智慧,修煉主要是提高知識水平;
EQ(Emotional Quotient)情商:對人性的理解智慧,情商指人的綜合心理能力;
AQ(Adversity Quotient)逆境商:面對逆境的智慧,指人在逆境中的心理抗衡能力;
TQ(Team Quotient)集商:團隊的集體智慧,集商主要是提高團隊協(xié)作能力。
面對機器做事,主要靠人的IQ;面對人,成為管理者或領導者,主要靠EQ/AQ/TQ能力,即EQ=人際交往能力,AQ=抗壓能力,TQ=團隊協(xié)作能力,比如,TQ低,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,一群中國人就是一條蟲。當然要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功,這些能力也是相對平衡的,必須達到5433原則,即至少有一Q是5(滿分),最差的也必須達到3(及格)。中國的高考狀元往往是IQ高,EQ/AQ/TQ中甚至不及格,因此無法帶領大團隊協(xié)作,自然難以成為行業(yè)的翹楚。
人們又常說“感性做人,理性做事”。理性做事,事靠譜,有力度;感性做人,人靠譜,有溫度。中國臺灣人喜歡說,這個很“過心”,其實就是很感性的意思,有感覺;中國人偏感性,就是“用心”思考的人,其實側重右腦思考的人;歐美人偏理性,“過腦”其實就是側重左腦思考的人。也可以說,人的大成功就是在對人、對事的思維模式要正確,并且如果做到極致,就更容易成功。
理性和感性與4Q是什么關系?簡單對應,感性=EQ/AQ/TQ,與人有關系;理性=IQ,與事有關系,大成功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結合,并且運用得當。我們把感性和理性、對事對人,做四象限,可以把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四類,見下圖
圖2,對人對事四象限分類圖